当前位置 > CPDA数据分析师 > 36小时数据分析行业HOT点 > 数据安全续:谁该为个人数据安全买单!

数据安全续:谁该为个人数据安全买单!

来源:数据分析师 CPDA | 时间:2016-03-14 | 作者:admin

3333

  前几天我们分享了一篇文章“数据看“两会”:个人数据安全迫在眉睫!”,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于个人信息的价值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然也成为了不法分子眼中的肥肉。小编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报道,是关于一个在当当上面买书的经历,里面是这样写的。

本来一直都在当当买书觉得还不错。但昨天的一次购书经历简直让小爷我惊呆了:

昨天将近20点在当当买书,在线完成支付,今天中午骗子来电说因为失误将图书以到付方式寄送,会帮我进行线上退款,需要我在收到快递时付下现金,作为补偿会给优惠券,关键是丫竟然清晰的说出了我的下单时间,所买书籍,以及送货地址,还给我邮箱发了一个退款链接。

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人员,我很快看出丫的链接域名不对,网页粗糙,而且邮件发信人email地址非当当官方。但我相信整个过程是很容易欺骗到用户的,详细的购买信息——这些我们认为只暴露给当当的信息,邮件中当当网商城的标记,退款的驱使,时间的把握——恰好在邮寄到货前打来。说实话我有一瞬间几乎要相信了。

   好了,对于有人诈骗这事我从来没有这么气愤过,主要原因是从来没有钓鱼的人能知道我这么多信息:我几点几分在当当购买了几本书,价值多少,寄送地址,邮箱账号。妈的,我一直认为我的隐私被保护着,至少当当以外的人不会看到吧,没想到尼玛竟然这么赤裸裸的就暴露。还好没在当当买过什么重口味的东西。

    希望当当能给用户一个说法,也请大家互相转发,保持警惕。

  实际小编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还不少,就在前几天小编还接到电话,10000的(中国电信客服),让小编缴纳中国电信话费150元(小编家里的网络是与一个电信手机号码绑定的),费用倒是不高,出于对电信客服的信任,小编就琢磨着抽时间去缴费,不过还是觉得有些不对劲,冷静一考虑,还真不对劲,小编电信号码是河北的,可催费的是北京的电信客服,小编恍然大悟,差点被骗了。

  就眼下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安全意识来说,“个人信息外泄基本上就是必然发生的”。

  保护顾客的个人隐私,本应是所有商业组织的底线,可到了互联网公司这里,不论是主动或被动泄露用户隐私,似乎都成了普遍的现象。

  “不作恶,真的有那么难吗?”

  “真的有。”

一、不是官方的锅。

泄露用户的真实信息给骗子,这种事吧,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肯定不可能是官方行为”。

先不说当当,中国电信、京东这些大公司,缺不缺这么点卖用户隐私换来的钱,就算再小的公司,它也没理由这么做啊。

因为获取一个真实有效的用户,任何互联网公司是要花真金白银、或者是等价的流量资源的。不同领域可能价格不一样,只是取决于你卖的东西是什么、用户的消费能力如何。

花钱获得了用户之后,当然希望的是长期变现。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自己也能赚到钱,让公司更好地发展下去。在这个人人都讲“大数据”但其实没人见过“大数据”的年代,互联网里随便一个有脑子的人都知道数据的重要性了,恨不得花钱把别的公司的数据全偷过来才好,怎么可能还官方出售自己的数据呢?

二、可锅还是官方背了。

当当的用户的数据只提交给了当当,不是当当卖的,那骗子是怎么拿到的?

“数据泄露”了呗。

可能不了解情况的朋友已经开始脑补黑客帝国了,实际上呢,根本不需要那么高大上。

这篇文章不是为了黑当当,所以后面就不拿当当举例子了,只说这个逻辑。

一家正规互联网公司的核心资源就是它的用户真实数据,那是怎么泄露的呢?

“保密体系里最脆弱的环节,永远是人。”

唯一答案—内部员工自己偷的呗

这种信息泄露办法与渠道就不详细说了,大家脑补一下就可以了。

不过用户才不关心这些呢,他也管不着啊。我“出于信任,把数据交给你们公司”,你公司里自己出了内鬼,却要用户来承担隐私泄露的麻烦?

各种国骂绝对是用户的真实心声。

小编去年琢磨着装修一下房子,和一家装修设计公司谈了一下,只是设计一直不满意,加之那会儿小编忙活别的事情,就把装修这事给放下了。没过多长时间,方圆百公里内的家装公司都知道我要装修和我的电话了,谁让我将自己联系信息给留下了呢。

但这事情吧,虽然不是公司的错误,但这个“黑锅”还是要背的。

三、真不是公司的锅么?

可话又说回来了,这真的是个别员工的个人问题?

老话说得好,“慢藏诲盗”。

自己的值钱东西没收好,都有可能是在鼓励别人盗窃。

更何况这些互联网公司,你们值钱的东西不全是自己的呀,是一帮活生生的信任你们的用户的个人隐私啊。

就不能长点心么?

但建立一个严密的数据保密体系,是要花大价钱的。虽然用户隐私重要,也是公司的核心资产。但毕竟万一泄露了,带来的损失不见得真有多大呀,至少没有眼下就着手去建立数据保密体系的投入成本大。

而且放眼中国互联网,特别是电商领域,大部分在数据安全上都没有什么有效措施。就算自己的公司出了数据泄露的丑闻,在没有别的选择情况下,中国消费者也只能捏鼻子认了,该买还是要在这些网站买的,毕竟相关法律不全,也没法去惩治这些泄露数据的公司。

所以从这方面来说,这个“锅”,官方背的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