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CPDA数据分析师 > “数”业专攻 > 大数据时代是否一切皆可“量化”?

大数据时代是否一切皆可“量化”?

来源:数据分析师 CPDA | 时间:2019-06-12 | 作者:admin

  在大数据时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行为变化被数据化,“量化一切”成为可能。在物的数据化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量化思维存在的几个问题。

 

大数据时代是否一切皆可“量化”? - 大数据时代是否一切皆可“量化”?

 

1、本体与方法的缺陷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会留下数据痕迹,整个世界也逐渐演化为一个数据化的世界,数据世界观不断凸显。在数据世界观指导下,“量化一切”便成为大数据时代的方法论。哲学家也在反思世界本体论的问题,甚至提出“世界的本原是数据”的论断。但数据是否就成了世界的本体呢?我们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一种观念,主要源于对数据本质认识有所偏失,需要慎思这一问题。

 

  首先大数据的数据来源主要基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换言之,大数据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感性对象活动这一客观存在的量化反映,而“量化一切”正是在大数据时代下提出的认识事物的一种理想方法。因此,从本质上说,数据的根源依然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离开了物质世界,数据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量化一切”的主要目的是对基于人们过去的感性对象活动所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存储与分析实现干预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其主要作用是提高预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创造未来。但是,这种“量化一切”的理想方法只意识到了“数据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静态数据”,却忽略了“人类社会生活是动态的数据”这一客观事实。它把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当成一个没有生命力的静态数据集,忽视了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很多现象都是瞬息变化的。

 

2、个人行为“被选择”

  量化预测将使个人行为“被选择”。基于大数据技术对人们的行为、态度、性格等进行量化分析处理能预测并帮助人们找到所谓合适的恋爱和结婚对象但我们也会质疑系统为个人找到的这一对象是否就是最合适的呢

 

大数据时代是否一切皆可“量化”?1 - 大数据时代是否一切皆可“量化”?

 

  如果我们遵循数据量化分析而做出这一选择,那么个人的直觉和感觉是否应该摒弃?我们是让渡自己的选择权还是遵循系统使我们“被选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一个关于感性和理性关系的认识问题:感觉和灵感等感性因素是人生命之初所仅有的,是人对整个自然和社会最本能的直觉。而理性则是在感性的基础上后天逐渐发展而获得的。

 

  人们之所以更加重视理性,主要是由于理性因其清晰而严密的逻辑使人易于掌握,而感性却因其不确定性使人易于忽略。但也正因为如此,理性是有所限制的,而感性却因其不确定性能打破限制而无限延伸,也能对时刻变化发展的世界做出最本能的直觉反应。我们对基于大数据分析能找到所谓合适的恋爱或结婚对象有所疑虑,是因为犹如人脑不可能被代替一样,感性也不能被理性代替。

 

  大数据分析预测的对象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不一定是合适的或最佳的选择。这种预测其实对个体的选择自由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数据独裁的加剧

  量化预测加剧“数据独裁”。数据化思维的核心是定量化,或者说“用数据说话”叫。量化分析所做的成功预测,会进一步加剧人们对数据资产的依赖。沃尔玛所谓的“啤酒与尿布”的成功案例便是实证。企业和政府也更加重视数据的作用,尤其在决策过程中更加注重用数据说话,似乎缺乏数据,其说服力便大打折扣。如果政府做任何一项决策都以数据为依据,则会产生与之期待相反的后果。

 

  举个例子,今年的GDP为6%,去年的GDP为6.3%,今年相比去年下降0.3百分点,是否就可断定今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一定不如去年呢?很显然,仅以此数据为标准做出这样的评估是不客观的。互联网哲学家叶夫根尼·莫罗佐夫对许多“大数据”应用程序背后的意识形态提出尖锐批评,警告即将发生“数据暴政”。

 

  “词本无意,意由境生”,数据分析和预测需要与相应的场景联系,否则会产生“歧义”。

 

4、隐私窥视与道德拷问

  “量化一切”使个人隐私进一步被窥视,同时量化预测有时也有悖于道德伦理。

 

大数据时代是否一切皆可“量化”?2 - 大数据时代是否一切皆可“量化”?

 

  首先个人隐私暴露在太阳底下。可穿戴工具、智能芯片等各种智能设备的应用,能实时监测人们的一切行为,我们裸露在“第三只眼”的监控下,成为“透明人”,如各种医疗传感器能实时监测个体的生理变化等。

 

  其次数据化隐私泄露加深社会歧视。随着个人行为数据化,在数据利益诱导下,极易出现隐私泄露问题,也将加深社会歧视程度。例如,当医院泄露个人医疗数据,数据显示某人患有HIV,人们便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此人,造成患者的心理失衡、生活受阻、就业困难等,除了个人人权遭到侵犯,社会歧视程度也进一步加深。

 

  最后大数据预测也会违背人类道德。众所周知,Target有一个项目分析,就是根据个体浏览和购买孕妇产品的数据分析,能提前预知某少女何时怀孕,并将有关的妊娠产品优惠券送给该少女,其父亲事先却并不知情,得知后痛骂了企业经理一顿。

 

  此事背后折射出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一,企业是如何获知该少女怀孕的?个人的隐私是如何泄露的?反言之,我们的隐私处于窥视中,且在个人毫不知情、没有同意下被获取,这不仅让个体感到恐慌,也是触犯法律的。第二,父亲作为该少女最亲密的人还未得知此事,而企业却先获悉并推送优惠券,这是否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尊重?是否有悖于道德伦理?相关的伦理问题值得反思。